Maples7 个人开源计划(8)

六月的最后一天,也是 2025 年上半年的结束,正好又赶上我的新财务类工具 App —— BeanLedger —— 在大陆地区 App Store 上架第一周,是很适合写一篇新的《开源计划》做一些回顾和总结的。

🧑🏻‍💻 工作

  • 财务类 App BeanLedger 终于上架了!🎉
    • 其实在其他地区 App Store 已经上架两周了,上架的第一周甚至连发了 5 个新版本解决一些明显的问题和设计错误(不得不再次吐槽,我 debug 的 80%+ 的事件几乎都是在跟 SwiftData 和 iCloud 的数据同步作斗争,虽然已经看过很多文档和教程,但我觉得新手依然还是会该踩的坑全部踩一遍,因为这个框架本身就还远未成熟,有不少明显的缺陷和问题)。在无 ICP 备案的情况下,本来以为审核通过就能全球一起上架,后来发现大陆地区 App Store 无通知直接屏蔽分发了。提起申诉额外花了一些时间,终于在两周后也在大陆地区上架了。
    • 大陆上架后随手在小红书发了一篇帖子,没想到还吸引了挺多的关注,一整个大 overwhelming。我深知第一版还挺简陋,很多预想的功能还没有实现,UI/UX 也是我完全基于功能性出发直接用 SwiftUI 框架码出来的,并未经过专业的设计和审视,显得非常原始硬核、配色比较杂乱,所以也收到了许多各式各样的争议和反馈,好的坏的都有。根据反馈,有些比较紧急的问题也修复并发布了新版本,也把许多不错的建议和反馈融入了更长期的迭代优化的计划中去。
    • 不少陌生网友仅根据我随手发的一篇帖子就去试用并且给出很长篇的使用体验反馈,蛮让我感动的!也增强了我要不断把它做好的决心。
    • 截止我写这一篇博客的时候,已经有接近 9000 个用户下载了我的 App,其中有 4000 多个成为了会员(虽然很多网友是因为上架首周「终身会员」限免的活动才来的,但我依然非常感谢)。我觉得对于一个刚上架一周的 App 来说,已经是让我受宠若惊了。
    • 我做这个 App 的初衷就是想做一个移动端交互也足够方便简单的 Beancount,后来根据我自己的投资习惯添加了辅助做投资决策的统计和洞察功能。未来我依然会围绕这样的原则来设计和开发更多的功能,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记账 App,因为我觉得只是记账其实用处不大,记账只是手段,随时随地能了解自己的资产实况才是这个 App 想要核心解决的问题。记账是投资的首要前提,记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投资决策。
    • 刚上线就收获不少的关注让我更加意识到一个人精力和力量的有限,很多想法还没有时间研究和实现,一个人开发的同时还是兼任设计、产品、运营、客服等等,但创业(虽然独立开发并不完全是创业,但有类似之处)想要持续活下去的重要一点就是要控制成本,我想我未来也会一直遵循这一点,一直保持对产品的热情、专注和高效,也同时保持团队和产品都达到「小而美」的状态。
    • 一旦你体验到自己打磨自己产品的乐趣,你可能就很难再回去作为企业职工来工作了。
    • 很多陌生人其实会质疑做这个东西的初衷,觉得 iOS 开发三件套市面上已经足够多了,也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觉得没什么「钱」景,我唯一想回应的就是,别人做的锤子的把手弧度我用着不是很满意,所以我乐意自己动手造一把我用着满意的锤子,没人会觉得这个世界上锤子的种类太多了天就要塌了。如果你是我的投资人,你可以对方向和产品提要求,如果你不是,我只能说我乐意做啥就做啥,也无需以此证明或是想要功利性地获得些什么。我就只是想纯粹做一把我用着满意的锤子,享受打磨产品的乐趣,仅此而已。做三件套的同时也不排除我能同时做其他更具创意的产品,亲自动手迈出第一步而不是说着风凉话天天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感觉我就已经超越了过去的自己。Get your hands dirty,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永远无法理解过程的乐趣,也永远做不出任何落地的产品。我尊重其他人人生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也请那些「网络教父」们把自己抑制不住的自以为是和想要教人做人的「爹味」收一收。
    • 之后我还会写一些关于设计思路、使用指南之类的文档,并且分享我觉得普通人应该如何更好地记账的个人经验。
    • 根据用户反馈,未来一段时间的开发和迭代重点会优先放在 UI/UX 大改造上,正好适配 iOS 26 的新设计风格,顺便会推出一些适配于新 UI 的便利性功能。

🎲 滚雪球

最新的资产配置比例的桑吉图:

此资产配置图使用我开发的财务工具 App BeanLedger 生成

(此资产配置图使用我开发的财务工具 App BeanLedger 生成)

从上一次分享到这一次的过程期间(2025-05-27 ~ 2025-06-30),资产净值减少 ¥23527.04。这段时间的二级市场其实变化不大,有一些小幅的增长,资产净值减少的原因还是来自于筹备蜜月旅行、苏州的小型婚礼的一些预定花费以及最近的搬家花销上。顺带一提,我的财务 App 支持针对某一段时间某个生活事件进行关联记账,这也是我能很快通过我的 App 洞察出具体是什么事情占据了收支大头的原因,比如我能清晰地看到搬家花了多少钱,以及具体花在哪些分类上。

这段时间几乎没有做什么二级市场的操作,仅有的是继续逢高卖出「春华秋实」,今年一整年到现在加起来我已经卖出了一半多接近 2/3 的原始仓位 —— 这个策略并不适合我,所以我最终会逢高卖光这个策略的所有仓位;另外就是网格策略自动出网的卖出,包括了证券 ETF 和传媒 ETF。

看上面的资产桑基图,我其实觉得目前的现金比例是有点高了,但是对于长年在二级市场捡垃圾的我们的门派理念来说,相对高位也确实下不去手。未来会更关注寻找一些长期的低位机会做一些与已有仓位相关性不大的配置。

♨️ 生活

  • 上周 App 上架正好赶上搬家,很多问题和反馈需要修复,刚开始家里的宽带都还没装好,一整个兵荒马乱。目前新家基本已经收拾完毕,比一年前从杭州回苏州随便在网上看好就租了的房子还是要舒适很多,后面可以稍微更有时间专注在自己的工作上了。虽然也还有一些其他的生活琐事。
  • 看了《长安的荔枝》电视剧的前面小半部和《鱿鱼游戏 3》,都可以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来形容。
  • 在补《小巷人家》,看了一小半了,目前感觉还是蛮不错的。
  • 想看《F1:狂飙飞车》。

💡 近期感悟

通缩时代的房价与个体道路选择

之前我们租住的房子房东一直想要卖房,我们也一直配合中介带看了一段时间,见证了从去年过年前的报价两百多万一路降到现在的一百五十万。不到半年跌去五十万多,多少牛马打工人的年薪都达不到这个数。

照此趋势,我判断房价还是一路下跌下去,直至达到一个合理的租售比水平,趋势和风向才会开始扭转,房价才会相对稳定一些。不管你是刚需自住还是投资需要,面对半年跌去五十多万的资产行情,你可能目前都难以下得去手。

多年的投资经验反复告诉我们「没有只涨不跌、只跌不涨的资产」,福祸相依,周期和趋势中总是孕育着反向的力量,社会发展和人生道路也是如此。

在目前这个时间节点,我们能显性地看到很多行业的衰败迹象,但同时也能洞察出一些新兴产业的行业机会。作为个体,在通缩时代自然是需要好好蛰伏、休养生息、修炼内功,但同时也应该继续谨慎保持敏锐的嗅觉,尝试发现一些不多的机会。在投资和生活的选择里,我总是习惯反潮流而动,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也往往如此。总之,随大流不是我的性格。

在此可能要说一个暴论,我感觉现在可能来到了一个不错的可以开始重新筹备创业发现机会的时机。虽然现实的趋势并不乐观,但人为的一些因素却可以提供一些便利条件,比如政策、竞争压力、成本、人才、新兴行业机会的萌芽,都在中庸哲学中透露着一些支持性的力量,这就是多空博弈的反转态势(虽然现在还并没有反转)。

还是需要在此声明,我不是在鼓励现阶段创业,我自己短期内也并不会创业,目前保持一个「独立开发」的状态,对我个人来说挺好的。我只是说现在反而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开始早期筹备、发现创业机会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