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工作与理想主义|为什么我要离开微软

没错,经过长时间反复的考量,我终于还是从微软主动离职了。

我知道,在现在这个经济下行的周期阶段,从一个相对稳定、福利待遇又还不错的全球顶尖公司离职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尤其主动离职也没有任何补偿,甚至都不能申请失业金,但目前我依然认为我做出了一个大胆但正确的选择。暂且先卖个关子,我把我为什么从微软离职的直接原因先放一边,我想先在这篇博客说说什么是我理解的「热情、工作与理想主义」。其实,即便不离职我也已经想写这个话题很久了,但离职正好给了我一个更好的契机来谈论这个话题。

理想主义

我知道在这个年轻人解构一切的时代,「理想主义」在社交媒体的诸多语境下甚至都成了一个贬义词,但近几年我还是越来越自诩为「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一句话概括的话,我认为「理想主义」就是任何事情都要首先从其本质或普世价值上思考并行动。从本质和本源上开始思考,才能明辨是非、分清主次关系、把握逻辑重点。把这样的「理想主义」应用到工作上,就是要有热情的去做尽可能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所谓的「工作就理所应当的仅仅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热情

什么是对一件事情有热情?

能让你有热情去做的事情,常常是能让你茶不思饭不想、睡不着觉脑子里都要想着去做的事情,而且从结果看,你往往能把这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做的事情做得超越一般水平。比如:写这篇博客,我就充满了热情,以至于我深夜睡不着觉到三四点也在构思我应该怎样清晰、准确、简练地表达出我真实的所思所想,并且都不会感到困倦。这也类似于我一直所追求的「心流」状态

目前可以让我产生原始热情的兴趣包括但不限于:写高质量的代码、做纯粹的 C 端产品、投资、摄影。

  • 「写高质量的代码」自不必多说,从高中开始编程以来我就觉得这个事情充满了魔力。
  • 「做纯粹的 C 端产品」是我工作以来才意识到的能让我充满热情的事情,可能是大学时期曾经有过一段纯粹且不用考虑盈利地做互联网产品的经历,使得工作后的我格外怀念那个时期自由、纯粹、充满激情实现自己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的感觉。当然,这样的人生阶段可遇不可求,也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所以我也不会强求。
  • 「投资」是这几年才开始的事情,投资固然是一个能够赚钱(或者亏钱)的事情,但我从这件事情上得到的纯粹的乐趣远比资产增值得到的乐趣更多,这有点类似于玩模拟经营类游戏的乐趣,而且是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去玩。
  • 「摄影」作为纯粹的业余爱好,是取悦自己的一种方式。取景器、快门声、构图、光线,来捕捉自己喜欢的画面,是一个能让自我愉悦的修行方式。目前我还只能把这件事作为纯粹的爱好去做,我猜想如果摄影变成了职业也许就没那么有趣了。

工作

每次我听到别人有「工作嘛,赚钱就行了,其他不重要」、「职业化的去工作」、「不要指望能在工作中去做自我提升」这类论断时,我其实都想在心里回一句:Bullshit! 当然这些论断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性,这个时代百花齐放也各有各的活法,但却不是我认为的我应该找到的那份理想工作。

从上文就可知,以赚钱为首要目的的工作已经违背了我「理想主义」的本心,可是为什么「职业化」的工作也不行?这里的「不要职业化」当然不是说不要遵守各种职业原则和公司规范,而是当你过分的强调「职业化」的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工作」可能就沦为了一种看似非常专业的处理各种事情但其实并不真正用心的「上班」的事情。我承认,其实很多人(尤其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职场「老油条」们)追求的就是这种「职业化」的状态,但这是我想在我自己身上极力避免的。而关于要不要在工作中进行纯粹的无关商业的自我提升的部分,我认为这是理想工作所应该提供给职业者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条件。理想的工作应该是个人和公司相互匹配、互相成就的,每个工作者都应该有从工作中提升自我、获得认同的权利,如果你的工作不能保证这样的机会和时间,那么这就不是一个理想的能与你双向匹配的工作。

让每一个人都能有热情的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依然是我想不断追寻或创造的职业理想。有些公司的某些阶段是可以达到这种状态的,但想长期保持并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时刻认同这一点非常困难,甚至有可能是达不到的。

为什么从微软离职

说了这么多形而上的「虚头巴脑」的东西,回到大家可能更关心的本文的主题,为什么我要从微软离职?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那可以归结为我不愿意再浪费时间和生命在一个二十年的代码屎山上绣花。

首先还要做一个免责声明,微软是一个庞大的跨国公司,不同国家、不同部门、不同团队、不同产品、不同项目、不同人都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体验和感受,所以我这里说的只能代表我个人,并不代表微软的普遍情况。但以我所了解的信息来看,我这样类似的感受也并不是个例,甚至很有代表性。

微软有其适合的员工类型,我前面所说的「职业化」的工作者在这样的大公司里应该会很适应并如鱼得水,但依我看微软不适合任何有创业心态的创造者。微软的大部分成熟项目和绝大多数岗位都非常适合职业化的工作者,最好还是不挑活儿的那种。如果你致力于用职业化的工作心态在微软干到退休,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友好的平台。而于我而言,恰恰不能忍受的就是这个所谓的「职业化」。能够无差别的处理各种各样的任务和难题,这当然是一项非常厉害且被各种企业所追捧的职业打工人的能力,然而却是很难让像我这样的人学会的,我觉得这是因为我已经养成了时常需要质疑每个任务和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习惯。如果这个工作在我看来对产品很有价值(这个价值可能也并不是短期内商业上的价值),我会非常有热情的把它做得尽量完美,反之对于意义不大我打心底不认同的工作则会难以说服自己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到足够好。

另外,作为微软的一线开发,话语权是相当有限的,尤其是微软中国相对于美国总部的话语权。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微软从根源上还是一家美国公司。在微软中国这边,一线项目开发的很多想法其实是没有机会去实践的,尽管我们有各种 hackathon week、FHL (fix, hack, learn) week,但大多数项目都是为了 hackathon 而 hackathon,有时候你明知道自己的主项目里有更本质更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但因为各种非本质的困难(往往是因为所涉团队甚广而无人可以协调),这些问题成为了房间里的大象,大家都选择性的视而不见或无人跟进处理。因为各种各样团队利益、个人利益的原因,人们都会愿意首先解决那些看似容易却很可能不本质的问题,而不去解决那些看似难却很可能更本质的问题。这并不是微软独有的问题,而很可能是大公司的通病。在这样的大公司,很多创意是无法面世的,一线员工可能是最了解某项业务的人,但他们所产生的想法需要层层往上 review,而任何一个 no 都有可能让这样的想法没法被支持,久而久之,大家都已经默契的知道哪些存在已久的问题是不用再提出来的了,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样的问题提出来也暂时无人能去解决,除非有一个级别足够高、话语权足够重的人重新提出这样的问题,而这样的人往往也脱离一线开发太久,难以体会真实项目中遇到的痛点和难点。这种一线开发对自身项目和产品的失控感和无力感是让人感到很沮丧的。这也是我觉得微软这样的大公司不适合任何有创业者心态的人的原因。作为一个 Geek,通常需要烦恼的是经常性的创意不足,而在微软这样一个大公司里,最好不要有太离经叛道的创意,用最稳妥的方式拧好你的那一颗螺丝,这可能是公司或者更准确说是中间层领导对每个员工最真实的期待。这当然已经违背了我前面所说的「理想主义」原则。

最近正好在看《腾讯传》,我标记了这样一段话,我感觉放到微软这样的大公司身上同样合适:

在马化腾看来,比自己对公司的控制力的丧失更可怕的,是公司自我生长、自我创新能力的丧失。用成熟的流程来管控公司,似乎避免了内部的冲突和纷争,但企业运行机制的官僚化日益明显,产品、研发按部就班,员工与部门有可能只对流程负责,而不对结果负责。这样的话,企业的创新能力必定下滑,自发的、原生态的创新能力将日渐萎缩。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总是不断在发生创业公司在某个领域打败垄断大公司的原因之一。

但不可否认,微软近些年在商业上堪称成功,从我粗浅的观察来看,我愿意将其归因于 CEO Satya 所领导的管理团队对科技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很多关键选择上押对了赛道、投资了关键的公司,使其在一波又一波的科技浪潮中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地位。但依然,这并不代表微软就是一个理想的工作平台,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创业者心态的人来说。

未来的打算

未来一段时间,我打算先去尝试做一些我一直想做但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做的东西,学一些一直想学但没有时间系统学习的技术的和非技术的知识,跟技术社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并做一些输入与输出。不破不立,跟随本心。所以我暂时也不会着急去找一份全职工作,但也不排除突然发现有很合适的工作机会并参与的可能。

我自认为我有比大多数同龄人更强的能去广泛接纳各种信息、认清形势和趋势并果断下注的能力,这也是我这些年从投资上认识和体会到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要做成一件事情,我一直认为选择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大于努力的重要性,好在我还比较擅长于接纳新鲜事物并做出限制条件下相对更优的选择。这并不是说要投机取巧,而是要清晰客观的认知自我、认知环境,做出最佳选择。当然,必要的努力同样重要,但正如我前面所试图论证的,找到真正有热情从事的工作,努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